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展开剩余99%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4z.baxap.cn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baxap.cn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ou.4z.baxap.cn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ou.4z.baxap.cn/93297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编辑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1949年春天,百万雄师准备强渡长江。这场战役的发起时间,看似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,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。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那个从包围圈里逃出去的胡琏,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底下的部队就从零扩充到了十五万人。
这个速度快得吓人,要是再给他一两个月时间,长江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?解放军还能不能顺利渡江?
淮海战场上的“漏网之鱼”1949年初,三大战役刚刚结束。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淮海战役打下来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殆尽。
“淮海战役”是三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,国民党在那里损失了五十多万人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到处都是被遗弃的武器装备。
胡琏是这场战役中少数逃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。他在突围的时候身负重伤,差点就死在战场上。
当时他带着第12兵团的残部,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杀出一条血路。逃出来的时候,他手下只剩下几千号人,个个都是伤兵败将。
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算是有点本事的。他打仗凶狠,守城的时候特别顽强。之前在陕西、在河南打过很多硬仗,蒋介石对他还算信任。
淮海战役的时候,他指挥的兵团被困在陈官庄附近,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。就在最后关头,他带着少数人趁着夜色突围,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。
胡琏逃到江西以后,伤还没好透,蒋介石就给他派了新任务。
这个任务就是重建第12兵团,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。说白了,就是让他赶紧招兵买马,把部队重新拉起来。
表面退位实则布局的老蒋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布"引退",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。
这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很多人以为他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他回到老家奉化溪口,表面上是修养身体,实际上军队还牢牢掌握在他手里。
李宗仁虽然当了代总统,调动不了几支部队,真正的军权还在蒋介石手上。那些嫡系将领,比如胡琏、汤恩伯这些人,只听蒋介石的命令。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三大战役打输了,不代表他就彻底完了。长江天险还在,只要守住长江,就还有翻盘的机会。
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,要征兵两百万,把总兵力扩充到三百五十万。这个计划野心很大,时间也很紧迫。
他一边在奉化遥控指挥,一边派人跟北平那边谈判。和谈这件事,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谈。拖时间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每拖一天,他的部队就能多征一批兵,多修一段工事。长江沿线从湖北到江苏,到处都在赶工修建防御阵地。
蒋介石把宝押在了几个人身上。胡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。他让胡琏坐镇江西,负责赣南一带的防务。
江西这个地方很关键,往北可以支援安徽,往南能退守广东,战略位置相当重要。
疯狂扩军的江西实验胡琏到了江西以后,开始玩命扩军。他的办法很简单粗暴,就是"一甲一兵"。
什么意思?就是每个村子的甲长,必须交出一个壮丁。交不出来,甲长自己当兵去。
这招管用得很。江西那些地方本来就穷,老百姓活不下去,当兵还能混口饭吃。
胡琏给的待遇也不算太差,至少能管饭。短短三四个月时间,他手下的正规军就招到了五万多人。
正规军之外,他还搞了十几万地方武装。这些地方武装说是民兵,其实就是准军事部队。
给他们发枪,教他们打枪,让他们守据点。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,人数多起来也是个威胁。
胡琏把司令部设在赣州,那里成了他扩军的大本营。
每天都有新兵从四面八方涌进来,整个城市都变成了大军营。新兵营一个接一个地开,训练场从早到晚都是喊声震天。
他的扩军速度快得惊人。1949年2月到5月,短短三个月多一点,他就把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十五万。
这个速度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创纪录的。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已经是强弩之末,能有这个扩军速度,说明胡琏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这十五万人要是给他时间训练好,装备配齐,那就不是一支“乌合之众”了。
胡琏在江西的扩军,让南京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。蒋介石还专门表扬了他,说他是"中兴之臣"。
渡江时机的生死抉择解放军这边,对胡琏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情报系统早就把他在江西扩军的消息报上去了。毛泽东看到情报以后,心里很清楚时间的重要性。
三大战役结束后,渡江战役本来计划在4月15日发起。
前线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,粟裕、邓小平他们都在等命令。谁知道这时候北平那边传来消息,说国民党要派代表团来谈判。
这个谈判让中央陷入了两难。打还是谈?谈判是政治需要,不能不给和平一个机会。
打是军事需要,拖久了对我军不利。毛泽东权衡再三,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到4月22日。多给和谈一个星期时间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4月11日,中央军委下达命令,把渡江战役推迟到22日。这个决定一出来,总前委那边就有意见了。粟裕和邓小平都觉得不能再拖了。
他们给中央发电报,说了好几条理由。
第一是天气问题,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,长江水位会暴涨,渡江更困难。 第二是后勤问题,前线部队集结了这么久,粮食弹药消耗很大,不能一直等下去。 第三就是敌情问题,国民党正在抢修工事,每多等一天,他们的防线就更坚固一分。毛泽东看到电报,知道前线指挥官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。
他自己心里也明白,和谈只是走个形式,国民党根本没有诚意。蒋介石想拖时间,让胡琏这些人把部队拉起来。
4月20日,和谈破裂。国民党代表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下令提前发起“渡江战役”。就在那天晚上,百万大军开始强渡长江。
这个时间选择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。再晚一两个月,胡琏的十五万人就训练成型了。到那时候,“渡江战役”的伤亡会大得多。
追击战中的最后较量4月22日,“渡江战役”正式全面展开。
解放军从多个渡口同时发起进攻,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撕开了好几个口子。防守部队溃不成军,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这时候还在江西瑞金。他听到渡江战役的消息,就知道大势已去。
他手下那十五万人,大部分还是新兵,根本没完成训练。装备也不齐全,很多人连枪都没有。这种状况下去打仗,那就是送死。
5月1日,刘伯承率领的部队打到了鹰潭。这个地方离瑞金已经不远了。
胡琏知道不能再待了,赶紧命令部队撤退。他把那些刚招来的新兵都扔下了,只带着五万多正规军往南跑。
解放军一路追击。5月13日,攻克南城和延平。胡琏带着残部跑得更快了,根本不敢停下来打一仗。
他心里很清楚,自己手下这些人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停下来就是被歼灭,只有跑到广东,跑到海边,才有活路。
那十几万地方武装和新兵,大部分都散了。有的投降了解放军,有的就地解散回家了。胡琏辛辛苦苦搞了几个月的扩军成果,就这么烟消云散了。
胡琏最后带着两三万人逃到了广东,然后又从广东退到了台湾。到了台湾以后,他还是不死心。
10月份,他带着部队参加了“金门战役”,把想要登陆金门的解放军打得很惨。
这一仗证明,胡琏还是有点能耐的,只是大势已去,他再能打也没有用了。
“渡江战役”的时机选择,确实是一个关键决定。
晚一点,胡琏就真的把那十五万人训练出来了。多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守长江,解放军的伤亡会大很多。
早一点,和谈还没破裂就打过去,政治上不好看。4月20日到22日这个时间点,把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平衡得刚刚好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1949年的“渡江战役”,时间掐得准不准,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战局走向。
胡琏在江西三个月扩军十五万的速度,确实让人捏了把汗。好在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官们眼光长远,没有让和谈拖太久,抓住了最佳时机发起进攻。
这一仗打下来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了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差几天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!
发布于:山西省盛达优配-1比10配资-股票怎么买杠杆-炒股如何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