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总义
如是我闻时,佛告须菩提。易筋功已竟,方可事于此。此名静夜钟,不碍人间事。白日任匆匆,务忙衣与食。三餐食既竟,放风水火讫。抵暮见明星,燃灯照暗室。晚夕功课毕,将息临卧具。大众咸鼾睡,忘却生与死。明者独惊醒,黑夜暗修为。
我曾听闻佛陀开示须菩提:修完《易筋经》的功夫,才能开始修炼此经。此法如同静夜的钟声,不扰红尘事务。白日忙碌于衣食生计,三餐结束后,料理完日常琐事,待到黄昏星现,点灯照亮暗室。晚间功课做完,准备卧具休息时,众人皆已酣睡,忘却生死大事,唯有觉悟者独自清醒,在黑夜中默默修行。
抚体叹今夕,过去少一日。无常来迅速,身同少水鱼。显然如何救,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,四缘未能离,四智未现前,三生未皈一。默视法界中,四生三有备,六根六尘连,五蕴并三途,,天人阿修罗。六道各异趋,二谛未能融,六度未能具。见见非是见,无明未能息。道眼未精明,眉毛未落地。如何知见离,得了涅槃意若能见非见,见所不能及。蜗角大千界,焦眼纳须弥。昏昏醉梦间,光阴两俱失。流浪于生死,苦海无边际。
抚身感叹时光流逝,生命如少水的鱼般短暂无常。如何自救?福慧何时圆满?尚未报答父母、众生、国家、三宝之恩,未脱离爱、欲、业、境之缘,未成就大圆镜智等四智,未能将前生、今生、来生归于一体。静观法界众生: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与三界共存,六根六尘交织,五蕴三途并存,天人阿修罗等六道各有归宿。尚未融通真俗二谛,未圆满布施、持戒等六度。所见并非真见,无明仍未破除。道眼未明,修行未臻极致(眉毛未落地是禅机典故)。如何超越见闻之障,证得涅槃?若能见无所见,达到见不能及的境界,便能于微尘中容纳大千世界,瞬间纳须弥山于眼底。世人昏沉如梦,虚度光阴,沉沦生死苦海。
如来大慈悲,演此为《洗髓》。须侯《易筋》后,每于夜静时,两目内含光,鼻中运息微,腹中宽空虚,正宜纳清熙。朔望及两弦,二分并二至,子午守静功,卯酉干沐浴。一切惟心造,炼神竟虚静。常惺惺不昧,莫被睡魔拘。夜夜常如此,日日须行持。惟虚能容纳,饱食非所宜。谦和保护身,恶疠宜紧避。假惜可修真,四大须保固。柔弱可持身,暴戾灾害逼。渡河须用筏,到岸方弃诸。造化生成理,从微而至著。一言透天机,渐进细寻思。久久自圆满,未可一蹴企。成功有定限,三年九载余。从容在一纪,决不逾此期。心空身自化,随意任所之。一切无挂碍,圆通观自在。隐显度众生,弹指超无始。待报四重恩,永减三途苫。后人得此经,奉持为宗旨。择人相授受,叮咛莫轻视。
如来以大慈悲心演说此《洗髓经》,需在《易筋经》修成后,每夜静时修炼:双目内敛光华,鼻息微细舒缓,腹部空松以纳清气。逢朔望、二分二至节气,子午卯酉时辰须静功沐浴。一切皆由心造,炼神至虚空宁静。保持灵明不昧,不被睡意束缚。夜夜如此坚持,日日精进修行。唯有虚怀能容万物,饱食不宜修炼。谦和护身,避除恶疾灾害。借假身修真理,保养地水火风四大之身。以柔弱持身,避暴戾灾祸。如渡河需竹筏,到岸方可舍弃。宇宙造化之理,由细微累积至显著。此言深藏天机,需循序渐进细细体悟。日久自然圆满,不可急于求成。成功需时三年九载,从容者十二年必成。心空则身化,自在无碍,圆通观照众生。隐显皆可度人,刹那超脱轮回。报四重恩,永离三途苦难。后人得此经当奉为宗旨,择人传授,切莫轻视。
无始钟气篇第一
宇宙有至理,难以耳目契。凡可参悟者,即属于元气。气无理不运,理无气莫著。交并为一致,分之莫可离。流行无间滞,万物依为命。穿金与造石,水火可与并。并行不相害。理与气即是。
宇宙间存在着最根本的法则,难以通过耳朵、眼睛等感官直接感知。凡是能够被我们理解和参悟的事物,都属于元气的范畴。元气若没有法则的支配就无法运行,法则若没有元气作为载体也就无法显现。两者相互交融、合为一体,如果强行分开,则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存在。这种“理气”的运动流行不息、从不间断,天下万物都依赖它而生存。它既能穿透金属、化造石头,也能与水火相容并存,这些看似对立的特性同时存在而互不妨碍,这正是“理”与“气”关系的体现。
生处伏杀机,杀中有生意。理以气为用,气以理为体。即体以显用,就用以求体。非体亦非用,体用两不立。非理亦非气,一言透天机。百尺竿头步,原始更无始。悟得其中意,方可言洗髓。
在生命萌发之处已潜藏着衰亡的契机,在消亡凋零之中也酝酿着新生的希望。法则通过元气来发挥作用,元气以法则为根本本体。通过本体来显现作用,通过作用来探求本体。但修炼到极高境界时,就会超越“体”和“用”的分别概念,二者皆不执着。最终,连“理”和“气”的分别也一并超越,这便是一语道破的天机。这好比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,探求那万物肇始之前的、无始无终的本源。只有真正领悟了这其中的深意,才有资格谈论“洗髓”的真正功夫。
四大假合篇第二
元气久氤氲,化作水火土,水发昆仑巅,四达坑阱注。静坐生暖气,水中有火具,湿热乃蒸腾,为雨又为露。生人又生物,利益满人世。
那原始的元气经过长久的积聚交融,演化出了水、火、土三种基本元素。如同水从昆仑山顶发源,流向四方,注满洼地。当我们静坐修炼时,体内也会产生暖意,这就像是水中蕴含着火的功能;湿热之气蒸腾向上,在体内循环,如同自然界化为雨露。这种内在的能量能够滋养生命,对于人体而言,利益无穷。
水久澄为土,火乃气之燠。人身小天地,万物莫能比。具此幻化质,总是气之余。本来非我有,解散还太虚。生亦未曾生,死亦未曾死。形骸何时留,垂老后天地。
水长久沉淀便成为土,火本质是元气的温煦表现。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,其精妙是万物无法比拟的。我们拥有的这个身体,本质上也是元气幻化而成的形态,是元气演化的余绪。它本来并不真正属于我,最终终将解散,回归于浩瀚的宇宙太虚之中。因此,从本质上看,生命不曾真正诞生,死亡也未曾真正消亡。这具躯壳怎能永存?它会比天地更早地衰老朽坏。
假借以合真,超脱离凡类。参透《洗髓经》,长生无尽期。无假不显真,真假浑无际。应作如是观,真与假不二。四大假合形,谁能分别此。
借助这个暂时存在的“假我”之身,来契合那个永恒不变的“真我”本性,从而超越凡俗的类别。只有参透了《洗髓经》的真义,才能了悟那超越生死断灭的“长生”境界。没有“假借”的形体,就无法显现“真我”的存在;“真”与“假”的界限在此是模糊融合的。应当这样去观想:真实与虚幻本是一体,并非对立。这个由地、水、火、风“四大”元素暂时聚合而成的形体,其本质与宇宙本体无二,谁又能将其真正分别开来呢?
凡圣同归篇第三
凡夫假作真,美衣为体饰,徒务他人观。美食日复日,人人皆如此。碌碌一身事,不暇计生死。总被名利牵,一朝神气散。油尽而灯灭,身尸埋圹野。惊魂一梦摄,万苦与千辛,幻境无休歇。
凡夫错把虚幻的身体当作真实的自我,用华美的衣服来装饰它,只为了博取他人的赞赏。每日追求美味佳肴,浑浑噩噩,人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。忙碌于一身的事务,无暇思考生死的真谛。总是被名利所牵引,直到有一天神气耗尽,就像油枯而灯灭,身体被埋葬在荒野。那时惊惧的灵魂如同被梦境摄取,堕入万般辛苦、永无休止的幻境之中。
圣人独认真,布衣而蔬食,不贪以持己,岂为身口累。参透天与地,与我本一体。体虽有巨细;灵活原无异。天地有日月,人身两目具。日月有晦明,星与灯相继。纵或星灯灭,见性终不没。纵成瞽目人,伸手摸着鼻。通身俱是眼,触着知物倚。此是心之灵,包罗天与地,能见不以目,能听不以耳。
而圣人则独自认清了生命的本质。他穿着粗布衣,吃着清淡的食物,以不贪求来约束自己,怎会被身体和欲望所拖累?他参透了天地万物与自己本是一体。虽然形体有巨大和细微的差别,但内在的灵性光明原本没有不同。天地之间有日月,人身上有双眼。日月有阴晴圆缺,夜晚则有星星与灯烛相继照明。但即使星星和灯烛都熄灭了,能“看见”的本性却永远不会消失。就算一个人眼睛瞎了,他伸手依然能摸到自己的鼻子。这是因为全身都蕴含着“觉知”的慧眼,一接触就能感知外物。这就是心的灵明本性,其广大可以包罗天地。它能不靠眼睛而“看见”,能不靠耳朵而“听见”。
心若能清净,不为嗜欲逼。自知原来处,归向原来去。凡夫与圣人,眼横鼻长直。同来不同归,因彼多外驰。若能收放心,提念生与死。趁此健身驱,精进用心力。洗髓还本原,凡圣同归一。
心如果能够保持清净,不被嗜好和欲望所逼迫,就能自己知晓生命的本来源头,并最终回归到那个源头去。凡夫和圣人,外表看来都一样是眼横鼻直。他们同具灵性而来,却因归宿不同而不同,原因在于凡夫的心总是向外追逐。如果能够收束这棵放纵在外的心,时时提醒自己念及生死大事,趁此健康的身体尚在,精进努力,用心修行,通过“洗髓”的功夫返还本原,那么凡夫与圣人终将回归同一归宿。
物我一致篇第四
万物非万物,与我同一体。幻出诸形相,辅助成生意。有人须有物,用作衣与食。药饵及器皿,缺一即不备。飞潜与动植,万类为人使。造化思何鸿,妄杀即暴戾。
世间万物并非与我无关的孤立存在,它们和我本是同一整体。宇宙本源幻化出各种形态和物相,相互辅助,共同维持着生命的意趣。人的生存必然需要外物,需要它们来制作衣服和食物,也需要药材、器物等,缺一不可。无论是天上飞的、水里游的、动物还是植物,这万类生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人类生存所服务的。造物主的恩赐是多么宏大啊!因此妄加杀戮就是残暴的行为。
蜉蝣与蚊蝇,朝生暮死类。龟鹤糜与鹿,食少而服气,竟得多历年,人何不如物,只贪衣与食,忘却生与死。苟能绝嗜欲。物我皆一致。
像蜉蝣、蚊蝇这类朝生暮死的生命。而龟、鹤、麋鹿等动物,进食很少,善于涵养元气,反而能够活得很长。人为什么反而比不上这些动物呢?只因一味贪图衣食享受,完全忘记了生死大事。倘若人能断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,认识到万物与我在本源上的一致,那么就能与道合一,外物与自我的界限也就消失了。
行住坐卧篇第五
行如盲无杖,内观照性分,举足低且馒,踏实方更进。步步皆如此,时时戒急行。世路忙中错,缓步保平安。
行走时,要像盲人没有拐杖一样,向内观照,看清自己的心性。抬脚要低而缓慢,脚踏实地方可再进一步。每一步都应如此,时刻警惕步伐过快。人世间的路,匆忙中易出错,缓步慢行方能保全平安。
住如临崖马,亦如到岸舟。回光急返照,认取顿足处。不离于当念,存心勿外务。得止宜知止,留神守空谷。立定勿倾斜,形端身自固。耳目随心静,止水与明镜。事物任纷纷,现在皆究竟。
站立时,要像面临悬崖的马匹般警觉,也像抵达岸边的舟船般安稳。立即将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,返照自身,认清停足驻足之处。心意不离当下,守住内心,不攀缘外务。当停下时便知止,留驻心神,守护如空谷般的虚静。站立要端正不倾斜,形体端庄,身体自然稳固。耳和眼跟随心念静下来,如静止的水和明亮的镜子。任凭外界事物纷扰,我只需安住于当下,即是究竟。
坐如邱山重,端直肃容仪。闭口深藏舌,出入息与鼻。息息归元海,气足神自裕。浃骨并洽髓,出神先入定。
静坐时,要像山丘一样稳重,身姿端直,仪容庄严。轻轻闭口,舌抵上颚,呼吸经由鼻子自然出入。每一息都回归丹田气海,气充足后,精神自然丰盈。这种滋养会渗透骨骼和骨髓。要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,必须先深入禅定。
卧如箕形曲,左右随其宜。两膝常参差,两足如钩钜。两手常在腹,扪脐摸下体。睾丸时挣搓,如龙戏珠势。倦则侧身睡,睡中自不迷。醒来方伸脚,仰面亦不拘。梦觉浑不异,九载征实际。超出生死关,究竟如来意。行住坐卧篇,只此是真谛。
卧睡时,身体可像簸箕一样自然微曲,向左或向右随适宜而定。两膝常常一高一低,自然弯曲,两足弯如钩钳。两手常常轻放在腹部,可以抚摩肚脐和丹田以下部位。时常轻轻揉搓肾囊,如同龙戏珠的态势。疲倦时则侧身睡去,即使在睡眠中也能保持灵明而不昏沉迷失。醒来时方舒展脚腿,仰面而卧也无不可。能做到梦中与清醒时心境浑然无别,经过长期的修行就能证得实际成效。从而超越生死关口,彻悟如来的真实义谛。这行、住、坐、卧中的心要,就是修炼的真谛。
洗髓还原篇第六
易筋功已毕,便成金刚体。外感不能侵,饮食不为积。犹恐七情伤,元神不自持。虽具金刚相,犹是血肉驱。
“易筋”的功夫修炼完毕,身体便成就了如金刚般坚固的体魄。外界的邪气不能侵扰,饮食也不会积滞。但仍旧要提防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这七种情绪对内在元神的损伤,导致心神不能自主。因为虽然具备了金刚般的形质,但身体终究还是血肉之躯。
须照《洗髓经》,食少多进气。搓摩干沫浴,按眼复按鼻。摸面又旋耳,不必以数拘。闭眼常观鼻,合口任鼻息。度数暗调和,身定神即定。
此时,必须依照《洗髓经》的方法进行修炼:减少饮食,多以气息滋养身心。对身体进行搓揉、按摩、干浴。按摩眼睛,再按摩鼻子;抚摸面部,再旋转耳朵,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次数。轻闭双眼,时常意观鼻端;合上口,任凭鼻息自然出入。呼吸的节奏要暗中调和,身体安定下来,心神也就随之安定。
每日五更起,吐浊纳清熙。开眼即抽解,切勿贪酣睡。厚褥趺跏坐,宽解腰中系。右膝包左膝,调息舌抵腭。胁腹运尾闾,摇肩手推肚。分合按且举,握固按双膝。鼻中出入绵,绵绵入海底。有津续咽之,以意送入腹。叩牙鸣天鼓,两手俱掩脐。伸足扳其趾,出入六六息。
每天五更天起床,吐出浊气,吸入清新之气。睁开眼就立刻去排便,千万不要贪恋酣睡。坐在厚实的坐垫上盘腿,宽松解開腰间的衣带。用右膝包裹住左膝,调匀呼吸,舌尖轻抵上颚。收缩腹部,运气至尾闾穴,摇动双肩,用手推揉腹部。动作有分有合,包括按压和上举。双手握固(拇指抵掌心,四指握拳),按压双膝。鼻中呼吸细密绵长,让气息绵绵不断地沉入丹田气海。口中生出津液就连续咽下,并用意念将其送入腹部。叩击牙齿,鸣响天鼓(手掌掩耳弹指),然后两手都覆盖在肚脐上。伸直腿,用手扳脚趾,配合呼吸进行三十六次。
两手按摩竟,良久方盘膝。直身顿两足,洗髓功已毕,徐徐方站起,行稳步方移。忙中恐有错,缓步为定例。三年并九载,息心并涤虑。浃骨更洽髓,脱壳飞身去。渐几浑化天,末后究竟地。
双手按摩完毕之后,过一段时间再盘膝坐下。伸直上身,轻轻顿足。至此,“洗髓”的功课才算完成。然后才慢慢地站起来,行走时脚步要稳当。即使在忙碌中也要担心出错,所以缓步慢行应成为定例。如此坚持修行三年乃至九年,平息妄心,涤除思虑。让能量渗透骨骼,滋养骨髓,最终达到脱去凡胎、元神飞升的境界。逐渐接近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,抵达最终的圆满之地。
即说偈曰:口中言少,心头事少,腹里食少,自然睡少,有此四少,长生可了。
经书最后用偈语总结道:口中言语要少,心中挂碍要少,腹内食物要少,自然睡眠也会减少。做到了这“四少”,长生的境界便可达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-1比10配资-股票怎么买杠杆-炒股如何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